详情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黄金通道,幸福丝路 | 通车三周年,中国中铁参与中老铁路工程建设回眸③——科技创优之路

时间: 2024年12月05日   

  2024年12月3日,中老铁路迎来开通运营3周年。

  据报道,截至2024年10月31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150万人次,运输货物4650万吨,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内外联动、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是造福沿线民众的幸福路、发展路、友谊路。

  在中老铁路项目建设中,中铁国际受命组建中老铁路项目建设指挥部(下称中老指挥部),协调组织系统内各参建工程局、设计院完成了磨憨至万象区间线路中的257公里土建、全线勘察设计、全线电气化施工、全线铺轨以及关键性工程任务。自2016年12月全线开工至2021年12月3日全线通车运营,中老指挥部协同系统内各成员企业将中老铁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项目荣获 “鲁班奖”(境外工程),擦亮了中国高铁的金字招牌,为促进沿线发展、增进民众福祉作出重要贡献。

  值此中老铁路开通运营3周年之际,我们一同总结回顾中老铁路五年建设中,企业在交流互鉴、工程创优、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廉洁共建等方面付诸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以激励企业广大员工更加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投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属地民众“心联通”贡献更多力量。

  

科技创优之路

  2023年11月,中国建筑业协会公布了“2022-202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获奖名单,中老铁路磨丁至万象段工程在列,不仅是对项目建筑工程质量的最高赞誉,同时也是对建设者工匠精神的高度肯定。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中国中铁自进场伊始,就把建设示范工程作为品质追求,树牢质量第一理念、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着力打造统一、规范、有序的施工标准,着力开展科技研发突破技术壁垒,着力推广“四新”技术运用,全方位提升工作效率和成品质量,做到开工必优、全面成优、一次必优。

  面对项目团队成员复杂、当地成熟技工不足局面,中老指挥部组织各施工单位狠抓标准化建设,聚焦安全质量进度环保管理,制定人员配置标准化、制度标准化、文明施工标准化、安全管理标准化等一系列管理标准及操作规程,陆续在中老籍员工混编的团队中形成执行有标准、操作按标准、工序达标准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中老铁路沿线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项目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穿越三山、横跨四水,沿线地形起伏剧烈、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线路穿过断层、断裂218条,穿越褶皱66条,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具“三高”(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跃”(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特征。

  针对项目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中老指挥部组织所属单位开展系列科技攻关,推进“四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为项目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面对沿线植被茂密、地形起伏大给地形图测绘、勘测工作带来巨大困难的实际情况,设计单位采用GNSS卫星定位技术和高精度电子水准仪、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三维断面采集、三维GIS方案展示等“空、天、地”相结合的手段勘测。在此基础上,依靠智能技术进行优化选线:对地形起伏剧烈地段,采用高墩大跨桥梁、长大隧道减少展线长度,节省工程投资;对重大不良地质予以绕避;在工程量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选择靠近既有道路的方案,有利于便道和电力线路接入,方便施工组织。正是科学、合理、经济的选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样板引路、首件先行”是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攻克难关、保证质量的必要举措,在隧道、桥梁、接触网工序,施工单位高度注重科技研发以及工序优化、工艺改进,通过不断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管理和施工经验,并形成标准在整个管段推广。

  班那汉湄公河特大桥、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等大桥具有多种桥梁结构、高墩、水中墩特点,施工难度大。施工单位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取得抗急流浮式钻孔装置及搭设实用新型专利、在无覆盖层河床上设置栈桥钢管桩实用新型专利、在深水急流区域桥梁桩基础钢护筒的定位装置实用新型专利等重要科技成果,确保了施工安全,缩短了施工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

  友谊隧道连接中老两国,全长9.68公里,部分段落通过含盐地层,局部地方盐岩最高含量高达80%。针对盐岩“强溶解、强腐蚀、膨胀”等特性,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协同联动开展科技攻关,创造性提出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强化材料防腐、圆形加强结构”的处理方案,形成适应于高含量盐岩地层的隧道结构型式及防水体系,适应于盐岩地层隧道的材料防腐抗渗措施、施工工法工艺、监测方案、盐岩弃渣的环境保护处理方法等成套技术,为友谊隧道的顺利贯通提供了技术保障。

  铁路接触网工程的关键,就是要构建铁路运行所必需稳定的弓网关系,让电力机车及动车组列车在120、250直至35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受电弓与接触线安全可靠接触,连续不间断地从接触网取电。而构建良好的弓网关系,腕臂计算是关键。施工单位经过无数次公式推导和上万次调整修改研发出接触网腕臂计算软件,经过试运行后投入到中老铁路,使之更加适用老挝复杂的现场环境,为接触网施工奠定了基础。

  关于铁路运维,首次提出基于云原生的信息中心系统云平台一体化方案,实现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套系统,调度一体、局(公司级)站一体、站内作业一体的运输组织和生产指挥体系;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和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现了国际联运运单信息、列车编组信息、交接单信息、跨境列车工作计划、跨境列车客调命令等重要信息的互联互通,大幅提高了国际铁路跨国作业能力,提高作业流程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虽然中老铁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世界技术难题,但是建设者们始终弘扬工匠精神,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四新”技术,以“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驱动并攻克、解决系列难题,将中老铁路建设成科技创优之路,获得建筑业最高荣誉,为中国乃至世界高原山区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将中国铁路的经营理念、成功经验、技术标准等带出国门、带向国际,为世界铁路的发展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