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中老铁路迎来开通运营3周年。
据报道,截至2024年10月31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150万人次,运输货物4650万吨,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内外联动、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是造福沿线民众的幸福路、发展路、友谊路。
在中老铁路项目建设中,中铁国际受命组建中老铁路项目建设指挥部(下称中老指挥部),协调组织系统内各参建工程局、设计院完成了磨憨至万象区间线路中的257公里土建、全线勘察设计、全线电气化施工、全线铺轨以及关键性工程任务。自2016年12月全线开工至2021年12月3日全线通车运营,中老指挥部协同系统内各成员企业将中老铁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项目荣获 “鲁班奖”(境外工程),擦亮了中国高铁的金字招牌,为促进沿线发展、增进民众福祉作出重要贡献。
值此中老铁路开通运营3周年之际,我们一同总结回顾中老铁路五年建设中,企业在交流互鉴、工程创优、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廉洁共建等方面付诸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以激励企业广大员工更加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投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属地民众“心联通”贡献更多力量。
生态绿色之路
“这是一条绿色生态之路。”
2022年2月,在第一时间乘坐“澜沧号”动车体验中老铁路之后,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如此表示。
项目建设中,中老铁路建设者始终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绿色发展融入项目建设运营全过程,打造一条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环境协调、景观和谐、文化融合的国际铁路交通工程典范。
中老铁路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是中国的玉溪、普洱、西双版纳,还是老挝的北部森林、琅勃拉邦等地区,均是森林密集、自然环境保护相对完好的地方。
面对复杂且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形,项目从选线就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设计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听取沿线各地区的环保、水利等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直接受影响群众的意见,选择了一条经济、合理、环保又可行的线路,绕避了各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环境敏感点,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2020年春,一群“生亚洲象游弋在中老边境,从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出发,一路向北旅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亚洲象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迁徙,这与中老铁路的生态建设、绿色建设密不可分。
为保护珍稀动物亚洲象,中老铁路在项目早期设计过程中,就将保护好亚洲象的家园列为重大生态课题。建设及设计单位在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协同下,调查了亚洲象的分布和迁徙通道,综合分析亚洲象的生活习性,最终选择延长隧道、以桥代路、直接下穿象谷自然保护区的方案,避开亚洲象主要栖息活动区域,同时还专门修建了数十公里的象防护栏,保护了亚洲象生活环境的“原生态”,将工程对亚洲象生活及迁徙的影响降到最低。
2022年,中铁国际围绕中老铁路绿色环保施工主题策划创作短视频作品《小象》,从小象视角讲述了中老铁路为保护亚洲象家园的一棵大树,调整线路、挖隧架桥的故事,荣获“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社会公益奖”。
《小象》作品获奖发布后,新华社以长篇通讯《中老合作项目始终是“象”往的地方》为题特别报道,介绍企业注重当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故事,被包括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工网在内的多家中央主流媒体转载,引起热烈反响,深受各界赞誉。
各参建单位严格贯彻环保要求,坚持做到环保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对桥梁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钻渣和污水等,采用专业设备运输至指定地点处理;特大桥建设采用挂篮悬灌法、托架现浇法进行混凝土浇筑、钢构件焊接,避免混凝土、焊花等掉入江河之中;对施工场地、便道及时洒水抑尘,对取、弃土场进行复垦复耕;通过实施水域环境监测、雨污分离、污水治理、水产资源生态补偿增值放流等措施,加强水资源及鱼类保护。
各参建单位通过一系列措施避免了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赢得当地民众和政府的赞许。
中老铁路站房及线路的景观融入了沿线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情及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展览。
站房的设计与建设,在遵循实用、美观、高效、便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融入特色文化元素,采取“一站一景”的建设模式,各站相互呼应,体现了当地地域文化精髓。
线路则采用了中国环保标准,按照“四季常绿、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开展绿色通道设计,打造绿色长廊,路基工程边坡、隧道洞口边仰坡均优先选用绿植防护方案,桥下铁路用地撒播耐荫草籽绿化,使得铁路沿线极具观赏性。由于建设者坚持严格生态标准,中老铁路沿线草木葱茏,万花缤纷,变身为“绿色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老铁路建设者将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落实到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融合、和谐共存,打造了一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铁路,中老铁路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生态之路、绿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