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国际工程与劳务》刊发: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改革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国际”发展迈上新台阶

时间: 2024年08月27日   

作者:雷昆仑   景昆明   陈树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在多个重要场合进行深入论述、作出重大部署。2024年1月3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3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概念认识到实践方法论,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论述。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其“新”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其“质”主要体现为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关键主要是面向新兴领域,面向未来产业,着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关键提升点。

       作为中国中铁海外“双优”发展两翼单位,中铁国际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充分结合企业实际、区域和国别特点,坚定海外发展信心决心,坚决锚定海外“双优”发展不动摇,循序研究、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充分激发改革发展新动能,推进企业管理上台阶,推动“高质量国际”发展取得新成效。

以战略目标为指引,提高经营成效

       当前企业正在落实“十四五”规划要求,瞄定主业突出、相关多元、集约经营、属地实施目标,致于力把企业打造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基建领域承包商和投资商,成为建设全球化中国中铁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为此,我们应坚持以战略目标为指引,贯彻落实中国中铁海外体制机制改革新要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公司发展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做大传统市场影响力,发挥中国中铁全产业链优势,聚焦铁路、城轨、公路、市政、房建等传统基建市场,不断锻造长板,持续巩固优势,有效提升工程建造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推动南亚、东南亚、欧亚、南美、非洲等区域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助力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持续擦亮“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路”“中国高铁”等中国名片。二是积极开拓“第二曲线”业务,持续深入发掘可再生能源市场机会,积极拓展矿产资源、水利电力、生态环保、港口工程等领域,快速适应国际工程行业“绿色”“双碳”“智能”等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挑战。同时秉承“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理念,稳步推动企业参建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连接线、匈塞铁路等“一带一路”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积极拓展“小而美”“短平快”项目,打造深受共建国家赞誉、获得感强的标志性工程,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惠民生的合作成果,实现中国质量创品牌。三是以“投建营”业务一体化推动企业转型,主动适应建筑行业新商业模式,加快谋篇布局,推动企业向“投资商+承包商+运营商”的投建营一体化转变,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在地下空间、轨道交通专用线和运维、生态资源建设、新能源等领域精准发力,切实提升“三总师”抓系统管理作用,整体推进营销、商务、财务、法规各业务系统内协外联“穿透”,加快形成从早期项目开发到后期运营管理的盈利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数智生态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持续推进以“中铁E通”为载体的数智中铁建设,构建多层级数据体系,建立完善包括办公协同、人力资源、大商务管理、党建引领、再监督等全领域的应用系统,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和要素,打造“集物平台”,建立“数据大陆”,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企业的横向联通、纵向穿透。二是充分发挥财务共享功能,以系统集成为基础,推进管理流程标准化、会计核算集约化和财务管理集中化,推动财务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财务数据治理,实现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联动分析,实现业财融合,为科学决策和精准管理提供支撑。三是打造智慧工地,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创建智慧工地指挥中心,利用物联网、BIM、大数据、AI等核心技术,集成项目管理实时数据,实现建筑实体、生产要素、管理过程的全面数字化,提升境外一线业务管理工作效能。四是加强外部合作,推动实现交通和城市领域数智化创新,要持续发挥企业在ICT领域积累的项目经验优势和合作资源优势,以在建轨道交通项目为基础,与合作伙伴一道深入发掘铁路行业“四电”工程、智能机务、智能客站、智能货场等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方面的市场机遇,积极探索铁路行业从传统建设走向智慧化运营、智能自动化安全和低碳发展,接续推动培育企业新质生产力迈上新台阶。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激发活力动能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化企业管理体制体系改革,打通束缚海外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外经公司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持续推进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塑造高水平外经公司创新协同发展新优势,向改革要动力,向考核要活力,不断激发企业管理动能。一是纵深贯彻落实中国中铁海外体制机制改革与管理新要求,突出职能再定位、组织再优化、流程再构造,全面优化制度体系、要素配置、考核激励,提高海外业务运行效率和整体合力。二是持续优化海外布局,以境外单位实体化属地化建设为原则,精选国别、优选项目,深耕细作根据地和战略区域,合规稳妥开展境外投资和政府间合作项目,实现“现汇项目求生存、政府间合作项目保发展,境外投融资项目上水平”发展目标,积极拓展企业共建“一带一路”市场份额和质量。三是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主动对照相关国际规则、规制、标准深化改革,发挥中国中铁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优势,持续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品牌“走出去”,努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争取更大话语权。四是持续深化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增强契约目标的科学性、挑战性,强化契约考核在续(解)聘、绩效薪酬兑现上的运用,切实发挥“关键少数”头雁引领作用。五是健全进一步将各单位工资总额与经营业绩、投入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挂钩,构建以效益为根本、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以目标责任为导向的业绩考核体系,健全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精准考核体系,以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激励政策,蓄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

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充分赋能聚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一是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衔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建设急需人才中心及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二是要着力培养造就一流国际化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创新团队,深化校企联合,支持订单培养和定制培训,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三是要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建立可衡量、可检验、可考核的创新成果激励机制,搭建各类人才研究创新、施展才华舞台,营造鼓励创新、容错纠错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